8月12日,当旭日于天海交接处蓄势升起时,青岛世宝特侯丰摄影五四广场海岸救援队(以下简称“救援队”)60岁的队员付守库,已然骑着自行车在海边巡逻,车筐里的救生圈随着车轮的颠簸微微晃动。从奥帆基地到音乐广场,以付守库为代表的青岛25位摄影师用镜头记录风景,用双手托举生命,16年间他们在惊涛骇浪中抢回80余条生命。
从摄影摊
到生命驿站
青岛市东海西路上,那间挂着“侯丰摄影”牌子的五平方米小屋格外显眼。屋里,打印机嗡嗡作响,处理着游客的照片;门外,冰饮摊的遮阳伞下藏着救生衣和绳索。这里既是摄影师们的工作间,也是救援队的“作战指挥中心”。
“2008年奥运会期间当志愿者时,救了个落水男孩,从那之后就觉得海边需要我们。”队长侯兴岭擦拭着救生圈,黝黑的脸上刻着海风的痕迹。2009年,他带着摄影团队25人组建救援队,开启了“摄影+救援”的双重使命。团队里分工明确:四五个水性极佳的男队员负责下海救援,其他人在岸边拉绳接应,女队员则专攻急救护理,“每个人把擅长的事做好,才能托住落水者的生命。”
为了抓住落海救援“黄金五分钟”,侯兴岭排定了全年无休的巡逻表:每天9点到22点,白天两人、夜间两人,骑着电动车或步行在海岸线上往返。队员们的喇叭里永远循环着那句提醒:“海边风大,注意安全……”这声音,成了游客最熟悉的“平安序曲”。
就这样,2人救援队在海边一守就是16年,在大海中救回80余人。
从被救者
到“传承者”
“团队里其他人都是摄影兼职救人,就我是专职救人的‘异类’。”付守库拍着左腿的伤疤笑称。2018年的一个台风天,音乐广场海域一名男子被巨浪卷走,正在巡逻的他纵身跃入海中。“浪里全是石头泥沙,救生衣都被打烂了。”那次救援让他左腿和右肩韧带断裂,落下终身残疾,但他巡逻的自行车换了六七辆,救人的脚步从未停歇。2018年后他又救起5人,累计参与营救30余人,“中国好人”“见义勇为先进个人”等荣誉加身,他只说:“能帮一个是一个。”
33岁的潘东是队里最年轻的力量,他的加入带着特殊的意义。“我三岁时溺水被救,现在救人是一种传承。”作为夜间巡逻主力,从浮山湾灯光秀亮起至熄灭,潘东要在海浪声中分辨每一声可能的呼救。“下海前肯定害怕,但救人后的自豪感,没什么能比。”这个年轻摄影师的镜头里,既有海岸美景,更有生死瞬间的感动。
队员们早已把海岸线的每一处暗流、礁石、阶梯刻在心里。他们发明的“手拉手”斜坡救援法,在湿滑的海岸线上筑起人墙。7月25日那位落海女子被救起的“最美牵手”画面里,就有他们的身影。“我们熟水性、知地形,就算别人先下海,我们也能在岸边搭起安全网。”侯兴岭说。
用坚守书写
“青岛温度”
如今,救援队定期接受专业培训,心肺复苏、伤口包扎成了必修课,巡逻时还会向游客普及防溺水知识。侯兴岭正盘算着自费买一艘冲锋舟,“这样能救援到离岸200米的地方,不用等外援,成功率更高。”
16年风雨,队员们晒黑的皮肤是最亮的勋章,巡逻的脚印在沙滩上连成生命防线。从花甲老人到青年小伙,他们用相机定格美好,用行动守护平安。“救起一个人,可能就是救了几个家庭。”侯兴岭的话掷地有声,“只要是正义的事,我们就一直干下去。”
当夕阳为海岸线镀上金边,队员们的身影与海浪交织成动人的风景。在这座海滨城市,他们用16年的坚守证明:最温暖的“青岛温度”,藏在这些平凡人挺身而出的瞬间里。